返回網站

「衝動是魔鬼」-我的孩子衝動了嗎?

衝動到底是什麼呢?

· 自我探索與成長,ADHD與ADD,親子關係,心理諮商,過動症適應

常常看到社團家長們在討論孩子令人苦惱的特殊行為,像是出手打了朋友、出言不諱惹怒了老師,沒有看到路上的東西差點撞到、等等「可愛」的行為。
通常這樣的討論都還伴隨了一些疑問──這是「衝動」嗎?

所以衝動到底是什麼呢? 我試著用這張圖,希望能夠一次就解釋到位。
一般來說,發展相對成熟的孩子,或者心智已經成熟的大人們的行動可以分為三個步驟:知覺、判斷,而後行動。就如同下圖所示:

broken image
  •  知覺-

聽到、看到、想到、聞到等等與「五感」有關的感受。他的來源是內外在的刺激,例如看到樹上有鳥、聽到拍球的聲音、腦海中飄過玩玩具的想法….等等。

  • 判斷-

在接收完刺激後,會進入判斷(評估)的步驟,像是「如果我衝去追那隻鳥,會有什麼後果?」「我現在在教室上課,如果我起來去教室後面拿球會不會被罵?」

  • 行動-

這是最簡單的,說出的話,做出的動作等等外顯最容易觀察到的,多半屬於行動的範疇。

那過兒呢?

他們經常跳過了判斷的步驟,直接在知覺後行動。

因此我們可以說:

衝動源自於知覺後的直接行動,

所以動作會顯得粗魯、幼稚、無禮、充滿風險。

ADHD(過動注意力不集中)的孩子多半缺乏了「判斷」的步驟,原因當然包含了天生的生理因素,但這並不代表這是無法訓練的,他們只是需要比一般孩子更多的時間去學習、適應。
「暫停下來想一下」是一件他們原本就無法快速上手的事情,所以生理上面的阻礙會增加心理層面的阻礙,讓他們容易反抗、反覆犯錯,或者遇到新的事情就卡關。

唯一的方法就是反覆的,在陪伴孩子的過程當中去「反思」,去發想各式各樣的可能,而這些可能的背後又帶有什麼樣的結果,帶著他們在事後完成「判斷」的步驟,透過反覆練習,讓他們未來能夠在事前就運用。──可以參考這篇:「動作之前要想的三個問題」

在這不斷努力的過程當中,做父母的(我們的社會可能媽媽尤其,但爸爸也是非常重要的角色)很容易感到特別辛苦,因為會老是覺得自己需要每次講、每次講、每次講,講到很煩但還是一直出錯,有時候會想乾脆放棄、都用打的罵的,但我想願意在這個社團貼文詢問與討論的爸媽們,心理面都還有存有那份細微的希望,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順利成長、希望自己能夠用愛的教育就讓孩子越來越好。
讓孩子學會衝動的控制這件事情,是絕對、絕對、絕對可行的,只是每個人需要經歷的時間、走過的路不見得會相同。

我從小學到碩士,花了整整將近14年,都還不覺得自己是一個「發育完整」的人,但我確實能看見自己「越來越好」。

改變、更好,是要花一輩子走的路。

很辛苦,也希望自己未來能夠不只是個寫文章的人,而是能夠真的幫助到過兒、過兒家長的心理師。

最後;其實不論有沒有過動的症頭,孩子由於大腦前額葉的部分還未成長完全,本來就會有「衝動」的行為出現,因為對孩子來說,很多事情是從未見過、新鮮無比的,有一位資深的心理師曾在演講中說過:「孩子的世界是彩色的,大人的世界是黑白的。」除開生活的壓力,其實這句話是有科學根據的,孩子(青少年也是)由於大腦還為成長完全,他們的情緒起伏本來就會比較大,對於衝動的控制本來就會比較弱;但換言之,我們也更容易在孩子、青少年的臉上看到笑容。

適當的飲食、保健補充品、運動都是輔助的方法之一,用藥當然也是。

但其實最終靠的還是家長與孩子一同學習、再錯誤中成長、攜手前進;

如果孩子跟家長都遇到了自覺難以跨越的門檻,真的不妨考慮可以找專業的心理師會談、上課、訓練。

broken image

在社團內爬文時,總會為家長們遇到的各種困境感到心疼──原來我媽小時候要應付這麼多我的妖怪行為XD。

除了孩子們的行為與狀況之外,也心疼家長們自身的焦慮與擔心,我想各位一定都有很多的焦慮與害怕,擔心自己是個失職的父母、擔心自己的孩子長大不如人。
但也不妨回頭想想,失職與否的規則標準到底從何而來?
自己對孩子的期待與標準是什麼?
社會對孩子的期待與標準是什麼?
所謂「社會期待」又是誰定下的規則?

家長的部分,我們下篇文見: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