焦慮是什麼?為什麼我們會焦慮?
焦慮源自於人面對發生在周遭的事件時,把事情看作是有威脅的,看衰事情對自己的影響,也看衰自己在事情中的表現。例如:主管約談我?一定是要炒我魷魚… or 我明天的presentation一定會講不好….
那該怎麼辦呢?首先我們必須先搞清楚焦慮產生的流程,最基礎、但也最簡單明確的模型如下:
事情發生->主觀評估->產生情緒(焦慮)
其中的主觀評估便是焦慮出現的起因,有兩種最常見的主觀評估,容易讓我們產生焦慮,分別是:
- 高估事情的嚴重程度(看衰事情對自己的影響)
- 低估自己的能力(看衰自己在事情中的表現)
高估事情的嚴重程度會讓我們把事情災難化(我完蛋了),情緒更加起伏,同時也更加不看好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。
低估自己的處理能力則會讓我們感到無助,因為似乎做什麼都沒用,即便事實多半不是如此,在絕大部分的事情當中,只要有適當的期待與標準,我們都能發揮一定的功能去影響、甚至是改變事情。
那,如果我們不去處理我們的焦慮會發生什麼後果呢?
1. 可能會越來越容易感到焦慮,彷彿全身都是敏感帶
2. 可能會越來越焦慮,從原本輕微的緊張變成令人窒息的感覺
3. 影響到我們的工作表現、生涯發展
4. 對與家人、伴侶、長官、同事的關係造成影響、甚至讓關係破滅
5. 身體機能因為緊張而衰弱,例如記憶力不如以往、腸胃出現問題、掉髮皮膚癢等
心理諮商在焦慮中的作用是什麼?可以得到什麼改善或幫助呢?具體如何做到?
心理諮商會透過三個要素以及6+1個步驟協助來談者面對焦慮 。
1.客觀理性但不失去溫暖、溫度的第三者角度:
親近的關係,例如家人或朋友、伴侶往往是我們第一時間抒發心情的對象,但他們並不總是提供最好的回應,願意聽、願意陪你,但可能只能說「那你不要緊張」、「忍耐一下,很快就過了」。
而專業的顧問,則可能會很快地幫你規劃出「最好的方案」,例如提升A能力、放棄B目標,但你的故事沒有被傾聽,深藏的感受與想法無法被抒發。
而心理諮商便是結合了這兩點,結合專業知識,營造出溫暖友善但不失客觀分析的關係,讓你可以放心的討論自己遇到的困難。
2.專業知識,協助建立應對方案
心理諮商分為很多種學派,有的學派強調與來談者一同擬定行為練習計畫,用實際的作為一步一步操練改善焦慮;有的學派強調追本溯源,認為焦慮原生於個人看待自己或者看待世界的方式,強調與來談者在諮商對話中逐步尋找出原因,對自己有更多深刻的理解,進而顯緩焦慮;有的學派認為應該雙管齊下,透過專業的支持,推動改變的計畫。
但是無論如何,在心理諮商的過程中你的焦慮都會被重視,並且運用專業的理論知識,細緻的分析、討論,並形成屬於你的個人化的應對方案。
3.具專業的支持、陪伴
焦慮是很多、很多、很多人會遇到的狀況,販夫走卒到豪門貴族,都要面對各形各色、各種程度的焦慮,但即便是如此廣泛的狀況,大多數人仍恥於尋求協助與支持,而是選擇將自己的焦慮掩藏,或者在辦公室的抽屜偷藏不是自己去看診的抗焦慮藥物,因為他們非常害怕他人對自己的形象、想像會因此破滅。
誠然每個人都有維持形象的動機,都希望自己是體面、優秀的,但焦慮、任何心理的狀況都是公平的,任何人都有可能會遇上自己難以獨自面對的狀況,心理諮商不僅是理性的科學知識,更是人文關懷的陪伴,在專業的架構、時空條件之中,蘊含的是對人的誠心關懷,這樣的態度、心情,會在會談之中溫和的流露,讓來談者感到安心、能夠逐步放下防衛,並說出自己的感受、困擾與期待。
面對焦慮時,心理諮商會進行的6+1個步驟:
由於諮商是非常個人的-對心理師與來談者都是如此,心理師會有個人的風格、特色;而來談者也需要依照他個人狀態、問題與特質、期待建立方案與計畫。
但大致來說,面對焦慮時心理諮商、治療都會包含了底下6+1個步驟,有時候順序會有所不同、有時候會在某幾個步驟來回進行,但整體方案不會離這6+1點太遠:
1.讓自己回到現在、此時此刻
2.接納自己正在緊張
3.有現實感的評估狀況
4.發展實際解決問題的多種策略
5.評估策略的可行性與可能的效果(後果)
6.執行策略
6+1.評估與調整策略
為什麼會是6+1呢? .
因為第七步驟基本上又回到了起點,在執行策略之後我們需要重新進行評估,新出現的結果也可能是壓力、焦慮的來源;因此最常見的狀況就是來回在這幾個步驟之間,並逐漸形成方案、產生改變。
焦慮是症狀非常常見,內容卻非常個人的心理議題;焦慮不是一個很好處理的議題,雖然他可以被「忍耐」,但倘若心理狀況逐漸轉糟,有時候會衍伸出令人驚慌的其他身心症狀,換氣過度、腸胃不適、思考難以集中、噩夢等。
心理諮商會透過三個要素以及6+1個步驟協助來談者面對焦慮,藉由主客觀結合的角度、專業的理論知識、以及專業性的支持與陪伴,引動個人內外在的改變 ,引發個人內外在的改變,緩和焦慮與焦慮對人的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