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網站

你在投資還是在賭博-誰不想發財,但怎麼樣才能是健康的?

· 自我探索與成長,面對壓力

新手交易者,跟資深交易者差別最大的地方在哪裡?

根據我的觀察,最大的差異我覺得是來自於一股「對自己的相信」,這份信任不是盲目的自我催眠,也不是因為賺很多錢所以有的驕傲自大。

而是來自於充足的準備、反覆的思考、深刻的投入之後,逐漸內化而成的一種自信,而且他們能夠接受自己是錯的,而且錯了也沒有關係。

當然簡化來說,也可以說他們心態堅強很多,對比之下,普通人、或者剛進入的菜鳥(某一陣子的我),可謂是沒有準備、很少思考、胡衝亂撞然後還對自己的賠錢難過覺得自己好爛、但又不接受自己只做到這樣,於是繼續不死心的投入更多資產,確實是不太健康。

那要怎麼慢慢好轉,我們接著看! 

1.         我們先來看看反例,不好的投資心態狀態會長什麼樣子?


 對我來說,不管是做期貨、做股票、炒作虛擬貨幣,背後都有著一樣對於現實的期待、不滿,混和而成的強烈焦慮,但是這樣的焦慮如果直接作用在交易本人、而不是事前準備上,其實風險是很大的。

因為生涯選擇的關係,我的工作進度可以說比同輩、或至少大學同屆的同學慢上好幾年,甫踏入職場的我看著同學們的進度,對比實際的薪水、成長,不免生出一些焦慮感。那如何能夠合法之下用最快速度,至少在資產方面跟上呢?就是加入金融市場。並且自以為是地以為很快能夠了解市場的脈動,跟承受規劃的停損,但實際上有這麼簡單嗎?

 

很多人包括我在內,在實際進場之前,不管是聽老師、kol、youtuber講停損、嚴守紀律,都聽得耳熟能詳,但當進了市場之後,螢幕上跳動的數字就不再只是數字,也不是遊戲的虛擬積分、而是真金白銀,一旦按下「停損」,就必須從錢包扣掉多少錢。雖然望文生義真的不難理解,但實際過程中的心情是很忐忑的,就好像胃裡面也有幾根棍子在上下跳動一樣。

越著急、就越容易做出衝動的決定,求好、求快之外,當情緒的波動上大,相對也會排擠到認知資源,窄化之下能夠關注、思考的變項就會變少,決定就會顯得更加倉促,對自己的進出場也會更加懷疑。最後他會變得有點像賭場,憑藉著想像跟希望再進出,幻想著下一把會更好。進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,思考的範圍縮小,猜測跟期望的成分變高,但進出場的資金反而變多了、甚至是頻繁更改策略、開高槓桿等等。

當對市場的脈動沒有基本的把握、對自己的資金沒有紀律性的控管、做交易的心態變的急躁不安,基本上就已經輸掉一半了。


2.         先認識自己、然後還要選對遊戲

心理諮商,有一部分的功能就在協助來談者了解自己,除了深層的內在,包含長久以來的情緒、人際模式,想法,對人事物與關係的假定之外,有的時候也包含了比較外在的、現實的自己,手上有的資源(錢、良好的支持關係)是什麼,限制(工作後剩下的時間、身體條件)等等。

這個在協助來談者去挑戰遇到的問題、過去的困難、挫折與創傷是重要的,確認與培養挑戰問題的資本與能力、然後以自己現在適合、可以做的方式去因應生活或者生命中的難題,一點一滴的挑戰與進步,。

這個在交易、投資也是一樣,在解決「問題」之前,得花一點時間去認識自己,以及自己擁有的資源或者無法做到的限制。

從簡單的是否熟悉交易工具(手機、電腦)?
打算投入多少錢?
「可以」投入哪些時間?打算「固定」投入多少時間?
到比較困難的我經濟上可以承受多少損失,我的心態上可以承受多少?

在了解自己之後,才是思考要玩的「遊戲」:
哪一國的市場跟哪一種商品、時間框架要訂在哪個週期?
我的策略要怎麼擬定?多久檢討一次?

 即便思考完這些,遊戲都還沒有真正的開始,也還沒有實際進入市場,因為它的確是一個危險的地方。但是大部分的人會知道開車之前要學會開車、也不會因為可能出車禍就不開車、搭車。然而很多人是在未經思考的狀況下,聽信別人的「建議」,盲目地進入、退出市場,怨天尤人之外也損失了很多錢,甚至基於自己的挫折經驗,汙名化、妖魔化了整個金融市場,好像所有人都是騙錢、都是有目的的,但是也別忘了,能夠控制按下買進賣出鍵的那隻手,只有你自己而已。

3.         接受自己會犯錯,虛心學習、也允許自己現在可以不用馬上成功

我從未聽過有人從進入市場到離開市場,可以維持100%的勝率,我們也不用要求自己應該、必須要做到這樣。當我們越是要求自己要完美、不能犯錯,更多的時候這樣的焦慮只會讓我們錯得更加離譜,這個不論是在投資交易理財,還是在一般生活中都是。

協助自己或他人規劃合理的目標,不要求一步到位、但可以訂立目標,慢慢向前。就算第一個月的勝率只有50%,只要經過檢討、練習、調整之後,第二個月或第三個月能夠變成55%、60%,其實就已經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。

 如果發現勝率始終沒辦法提升、甚至還逐漸下滑、虧損慢慢變多的的話,可能必須適時的暫停,檢討市場、策略、心態,甚至是更外圍的生活環境,認識自己並不是只有進場前才必須做,而是必須反覆、持續地進行。

 如果覺得是市場的狀態不好,有什麼資料可以佐證?應對方法是什麼?沒有的話適時退出或許是個選項。

如果是策略,大部分就兩個可能,可能策略本身不適合你做,時間、資金方面配合不來,也有可能是比較科學層面的,制定策略時的指標選用得不夠好,獲利因子與勝率不夠高,以至於無法「成功」。

 

心態與生活可能也是一個重要的因子,假設最近莫名的焦慮比以前強,或者工作比之前更為忙碌,甚至可能有重大的壓力事件(結婚懷孕、家人生病、搬家、轉職、升遷)等等,都有可能會影響到投資交易的「執行層面」。

 

「不是你不好,是我們不適合」成長的過程裡面,我們都或多或少聽過類似的話,感情裡面或許是謊話,但在投資交易裡面這句話絕對是成立的。

假設你白天、晚上都沒有時間盯著手機或者電腦,或者個性不是穩定、冷靜、像個機器人的人,那就不該期許自己在極短線(當沖)交易裡面,可以取得好成績,這也證明了在執行之前得先對自己的個性、特質有一定的了解。

 

當然,就如同其他領域一樣,總會有天才人物、少年股神、投資達人,早早就明白了投資的訣竅、也抓住了每一次市場給予的機會,年紀輕輕就已經達到設下的目標,看起來輕鬆寫意、令人羨慕。

 

如果想用最快的方式追上他們,很大的機會只會黯然收場。

但如果將焦點擺在自己身上,試著去找出自己適合的方法、尋找屬於自己的機會、建立適合自己的目標。或許還是都追不上他們,但我想一定有機會可以顧好自己的人生。

條條大路通羅馬,成功不會只有一種方法,成功甚至也不是只有一種。

 

多年前有一篇關於生涯焦慮,「走在自己的時區」的一篇短文,在這個背景也相當的適用,節錄一小段:

「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時區裡。

你身邊的人可能看似領先你的人生,但這也沒關係。

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時區裡用自己的速度奔跑,不用羨慕或是模仿他們,他們在他們的時區,你在你自己的時區。」

生涯如是,投資交易理財亦然,重點不只定是「走到盡頭了沒」,一樣重要的還有「是否走在自己路上」。

單單透過一份工作就能夠換得安穩的人生的確越來越難,社會整體的氛圍也的確越來越焦慮,追求現在馬上就要做到最好,但是這樣不僅代價很高,收穫也不一定如期待的一般好。所幸這幾年我們也逐漸開始注意到、意識到這樣極化思考的傷害性,投資交易跟人生一樣,有的時候真的是慢慢來、會比較快一點。

 


面對了自己,才能好好地面對問題。

 

本文為純粹心理層面的反思與想法的推廣,不代表也不成立任何投資建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