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網站

童年創傷與人格養成的關係

· 心理諮商,親密關係,面對壓力


[為什麼會說,受傷的人要用一生治癒童年呢?]

 


因為童年的人格是正在發育的狀態,

還沒形成一個穩定的「自己」,
白話一點就想是神奇寶貝的進廣告畫面,

黑底反白的形狀以及我是誰的大喊(因為年紀聽不懂的可以去youtube搜尋🥲),

雖然會有天生的形狀(生物層面、天生氣質)

但實際的顏色(人格)則由主要照顧者所塗上。

 


人際取向的理論認為,人格特質與人際互動模式的形成仰賴外界(父母)的回應,
並在過程當中不斷的被形塑變化、成長或者退化。

 


成人之後,個人對於自己的認定已經比較穩固,
通常來說不會一下子受到批評就改變,

 


但在小孩身上就顯得容易很多,我是大人(父母、老師)給予我的標籤,
例如貼心的兒女、乖學生,難聽一點的笨蛋、廢物,
當然還有更難聽的我就不說了,光設想也會難過。
而且,幼小的孩子很難分辨虛假與真實、想法與現實。
(事實上,很多成人也不能)

 

如果父母的情緒狀態不穩定,一天親密一天疏離,

或時常用羞辱的態度、語言、動作來對待孩子,

就會嚴重的影響孩子未來的人格、人際發展。

 


憂鬱、焦慮、難以形成穩定的關係、對自己過度嚴格、厭惡自己、認為自己不值得,

只能說,後果族繁不及備載。

 


在兒童期因為反抗是不現實的,

大多數的人會試著努力達到父母的期待,

或者選擇直接抽離,把所有的情緒都壓到意識之外。

到了青少年期才有機會意識到這種嚴苛、過度理想的期待原本就是不可企及的,

只是,意識到不合理跟「接受(且放下)」不合理的期待完全是兩件事情。